校長
校長 林天祐 教授, 英文姓名:Lin, Tien-Yu | |||||||||||||||||
E-Mail: prexy@tmue.edu.tw | |||||||||||||||||
![]() |
開課名稱 |
現職及專長相關之經歷
經歷台北市立教育大學 教育學系主任 2007/08~2008/01
英國倫敦大學 博士後研究 2004/02~2004/08
台北市立師範學院 國民教育研究所所長 2000/08~2002/07
美國加州大學聖塔巴巴拉校區 博士後研究 1999~2000
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初等 教育學系教授 1997/08~
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初等 教育學系副教授1994/02~1997/07
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初等 教育學系助教 1993/08~1994/01
台北市政府教育局 秘書室專員 1988/11~1990/07
台北市政府教育局 第一科股長 1986/01~1988/11
台北市政府教育局 第四科科員 1984/08~1986/01
台北市政府教育局 第三科科員 1980/08~1981/07專長教育計畫與評鑑、教育政策與政治、教育研究法
著作目錄
期刊、雜誌
- 吳清山、林天祐 (2000年1月)。臨床視導、教學視導。教育資料與研究,32,74-75。
- 吳清山、林天祐 (2000年3月)。全人教育、通識教育。教育資料與研究,33,76-78。
- 林天祐(2000年3月)。科學課程的爭議:進化論vs.創造論。課程與教學通訊,2,12。
- 林天祐(2000年3月)。數位差距:新世紀教育機會不均等的來源。課程與教學通訊,2,12-13。
- 吳清山、林天祐 (2000年5月)。基礎理論、渾沌理論。教育資料與研究,34,88-90。
- 林天祐(2000年6月)。「研究本位」的決策:美國國會「全國閱讀研究小組」研究報告的啟示。課程與教學通訊,3,15-16。
- 吳清山、林天祐 (2000年7月)。專業倫理、學術自由。教育資料與研究,35,107-108。
- 林天祐(2000年9月)。模範教師—英格蘭地區的最新標準。課程與教學通訊,4,13-14。
- 林天祐(2000年9月)。從知識經濟思維教育人員專業成長與發展。學校行政,9,24-27。
- 吳清山、林天祐(2000年9月)。教師素質、數位差距。教育資料與研究,36,75-76。
- 吳清山、林天祐(2000年11月)。知識經濟。教育資料與研究,37,98。
- 吳清山、林天祐(2000年11月)。人權教育。教育資料與研究,37,99。
- 吳清山、林天祐(2000年11月)。知識經濟。教育資料與研究,37,100。
- 吳清山、林天祐(2000年11月)。課程管理。教育資料與研究,37,101。
- 吳清山、林天祐(2001年1月)。課程管理。教育資料與研究,38,50。
- 吳清山、林天祐(2001年1月)。課程決定。教育資料與研究,38,51。
- 吳清山、林天祐(2001年1月)。教學視導。教育資料與研究,38,74。
- 林天祐(2001年1月)。提高兒童閱讀興趣的策略---美國加州聖塔芭芭拉市的經驗。教育資料與研究,38,12-15。
- 林天祐(2001年1月)。日本公立中小學不適任教師的處理構想。課程與教學通訊,5,9。
- 吳清山、林天祐(2001年1月)。課程領導。教育資料與研究,38,50。
- 吳清山、林天祐(2001年3月)。學校效能。教育研究月刊,83,138-139。
- 吳清山、林天祐(2001年3月)。績效責任。教育研究月刊,83,139-140。
- 林天祐(2001年3月)。APA 格式增定事項---網路等電子化資料引用及參考文獻的寫法 。教育資料與研究,39,44-48。
- 吳清山、林天祐(2001年3月)。批判思考教學。教育資料與研究,39,59。
- 吳清山、林天祐(2001年3月)。衝造思考教學。教育資料與研究,39,60。
- 林天祐(2001年4月)。新論「降低班級學生數」與「學習成就」之關係。課程與教學通訊,6,11-12。
- 吳清山、林天祐(2001年4月)。危機管理。教育研究月刊,84,119。
- 吳清山、林天祐(2001年5月)。多元入學。教育資料與研究,40,51-52。
- 吳清山、林天祐(2001年5月)。量尺分數。教育資料與研究,40,53。
- 吳清山、林天祐(2001年5月)。衝突管理。教育研究月刊,85,112。
- 吳清山、林天祐(2001年6月)。空白課程。教育研究月刊,86,112。
- 吳清山、林天祐(2001年7月)。策略管理。教育資料與研究,41,66。
- 吳清山、林天祐(2001年7月)。策略聯盟。教育資料與研究,41,67。
- 林天祐、吳清山(2001年8月)。學習權。教師天地,113,14。
- 林天祐(2001年9月)。公立大學法人化。教育研究月刊,89,111-112。
- 吳清山、林天祐(2001年9月)。網路成癮。教育資料與研究,42,111。
- 吳清山、林天祐(2001年9月)。網路輔導。教育資料與研究,42,112。
- 林天祐(2001年10月)。公民教育。教育研究月刊,90,111-112。
- 林天祐(2001年11月)。教育評鑑的理念分析。教育研究月刊,91,36-44。
- 吳清山、林天祐(2001年11月)。教學導師。教育資料與研究,43,119-120。
- 吳清山、林天祐(2001年11月)。教學領導。教育資料與研究,43,121。
- 吳清山、林天祐(2002年1月)。APA格式第五版。教育資料與研究,44,102-120。
- 吳清山、林天祐(2002年1月)。校長評鑑。教育資料與研究,44,130-131。
- 吳清山、林天祐(2002年1月)。非正式溝通。教育研究月刊,93,135-136。
- 林天祐(2002年1月)。APA格式─網路等電子化資料引用及參考文獻的寫法。教育資料與研究,44,121-129。
- 吳清山、林天祐(2002年2月)。非正式溝通。教育研究月刊,94,127。
- 吳清山、林天祐(2002年3月)。團體迷思。教育研究月刊,95,127。
- 吳清山、林天祐(2002年3月)。文化不利。教育資料與研究,45,126。
- 吳清山、林天祐(2002年3月)。補償教育。教育資料與研究,45,127。
- 吳清山、林天祐(2002年4月)。學校組織再造。教育研究月刊,96,115。
- 林天祐(2002年4月)。校務評鑑的理念與做法。教師天地,117,15-20。
- 吳清山、林天祐(2002年5月)。案例教學法。教育資料與研究,46,91。
- 吳清山、林天祐(2002年5月)。籃中演練。教育資料與研究,46,92。
- 吳清山、林天祐(2002年6月)。道德領導。教育研究月刊,98,144。
- 林天祐、李郁然(2002年6月)。美英兩國家庭作業政策與規定。國教新知,48(4),1-7。
- 林天祐(2002年7月)。校務發展策略與SWOT分析。課程與教學通訊,11,4-11。
- 林天祐(2002年7月)。我的教育行政啟蒙教師─毛館長。教育資料與研究,47,16-17。
- 林天祐(2002年7月)。提高兒童閱讀興趣的策略-美國加州聖塔芭芭拉市的經驗。現代教育論壇,6,605-609。
- 吳清山、林天祐(2002年7月)。壓力管理。教育資料與研究,47,133。
- 吳清山、林天祐(2002年7月)。人力資源管理。教育資料與研究,47,134。
- 吳清山、林天祐(2002年8月)。教育知識社會學。教育研究月刊,100,144。
- 吳清山、林天祐(2002年9月)。教訓輔三合一。教育資料與研究,48,116-117。
- 吳清山、林天祐(2002年9月)。高中職社區化。教育資料與研究,48,118。
- 簡佳珍、林天祐(2002年10月)。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組織承諾與教師效能感關係之研究。教育研究資訊,10(5),137-162。
- 吳清山、林天祐(2002年11月)。教師勞動三權。教育研究月刊,103,151。
- 吳清山、林天祐(2002年11月)。教師工會。教育研究月刊,103,152。
- 吳清山、林天祐(2002年11月)。360度回饋。教育資料與研究,49,101。
- 吳清山、林天祐(2003年1月)。藍帶學校。教育資料與研究,50,115-116。
- 吳清山、林天祐(2003年1月)。燈塔學校。教育資料與研究,50,117-118。
- 吳清山、林天祐(2003年1月)。自我引導學習。教育研究月刊,105,155。
- 吳清山、林天祐(2003年1月)。同儕媒介教學。教育研究月刊,105,156。
- 林天祐(2003年1月)。回歸測驗的本質:國小階段實施基本學力檢測的策略性思考。課程與教學通訊,13,6-8。
- 吳清山、林天祐(2003年2月)。道德兩難問題教學法。教育研究月刊,106,156。
- 吳清山、林天祐(2003年3月)。精熟學習法。教育研究月刊,107,159。
- 吳清山、林天祐(2003年3月)。價值澄清法。教育研究月刊,107,160。
- 吳清山、林天祐(2003年3月)。全球化。教育資料與研究,51,115-116。
- 吳清山、林天祐(2003年3月)。本土化教育。教育資料與研究,51,117。
- 吳清山、林天祐(2003年4月)。能力分組。教育研究月刊,108,155。
- 吳清山、林天祐(2003年4月)。常態編班。教育研究月刊,108,156。
- 吳清山、林天祐(2003年5月)。教育競爭力。教育研究月刊,109,159。
- 吳清山、林天祐(2003年5月)。中途學校。教育資料與研究,52,108-109。
- 吳清山、林天祐(2003年5月)。中間學校。教育資料與研究,52,110-111。
- 林天祐(2003年5月)。由近而遠,由遠而近─掌握學校校務發展計畫與評鑑的精神。現代教育論壇,8,239-243。
- 吳清山、林天祐(2003年6月)。教育執行力。教育研究月刊,110,160。
- 吳清山、林天祐(2003年7月)。核心課程。教育研究月刊,111,159。
- 吳清山、林天祐(2003年7月)。融合課程。教育研究月刊,111,160。
- 吳清山、林天祐(2003年7月)。創新經營。教育資料與研究,53,134-135。
- 吳清山、林天祐(2003年7月)。精緻教育。教育資料與研究,53,136。
- 吳清山、林天祐(2003年8月)。教師專業化。教育研究月刊,112,164。
- 吳清山、林天祐(2003年9月)。教育公平。教育資料與研究,54,150-151
- 吳清山、林天祐(2003年9月)。教育正義。教育資料與研究,54,152-153
- 吳清山、林天祐(2003年11月)。最後一哩。教育資料與研究,55,127-128。
- 吳清山、林天祐(2003年11月)。退場機制。教育資料與研究,55,129-130。
- 吳清山、林天祐(2003年11月)。教師憂鬱症。教育研究月刊,115,154。
- 吳清山、林天祐(2003年11月)。挫折容忍力。教育研究月刊,115,155。
- 吳清山、林天祐(2003年12月)。個別差異。教育研究月刊,116,159。
- 吳清山、林天祐(2003年12月)。個別差異。教育研究月刊,116,160。
- 吳清山、林天祐(2004年1月)。標竿學習。教育研究月刊,117,143。
- 吳清山、林天祐(2004年1月)。綠色學校。教育資料與研究,56,110-111。
- 吳清山、林天祐(2004年1月)。永續發展。教育資料與研究,56,112-113。
- 林天祐(2004年2月)。學校經營品質管理策略。教師天地,128,23-29。
- 吳清山、林天祐(2004年2月)。行銷管理。教育研究月刊,118,146。
- 吳清山、林天祐(2004年2月)。品質管理。教育研究月刊,118,147。
- 吳清山、林天祐(2004年3月)。媒體素養。教育資料與研究,57,93-94。
- 吳清山、林天祐(2004年3月)。資訊素養。教育資料與研究,57,95-96。
- 吳清山、林天祐(2004年3月)。知識領導。教育研究月刊,119,150。
- 吳清山、林天祐(2004年3月)。延續管理。教育研究月刊,119,151。
- 林天祐 (2004年4月)。學校經營品質管理策略。教師天地,128,23-29。
- 吳清山、林天祐(2004年4月)。僕人領導。教育研究月刊,120,154。
- 吳清山、林天祐(2004年4月)。從心領導。教育研究月刊,120,155。
- 吳清山、林天祐(2004年5月)。遠景規劃。教育資料與研究,58,121-122。
- 吳清山、林天祐(2004年6月)。企業大學。教育研究月刊,121,152。
- 吳清山、林天祐(2004年6月)。行動慣性。教育研究月刊,122,164。
- 林天祐 (2004年7月)。英國中小學教育品質管理策略與方案:近十年教育改革之分析。教育研究月刊,123,49-65。
- 吳清山、林天祐(2004年7月)。啟發潛能教育。教育研究月刊,123,151。
- 吳清山、林天祐(2004年7月)。幼兒潛能開發。教育研究月刊,123,152。
- 吳清山、林天祐(2004年7月)。雙聯學制。教育資料與研究,59,114。
- 吳清山、林天祐(2004年7月)。產學合作。教育資料與研究,59,115。
- 吳清山、林天祐(2004年8月)。中途輟學。教育研究月刊,124,151。
- 吳清山、林天祐(2004年8月)。強迫離校。教育研究月刊,124,152。
- 吳清山、林天祐(2004年9月)。行動學習。教育研究月刊,125,156。
- 吳清山、林天祐(2004年9月)。平衡計分卡。教育資料與研究,60,113。
- 吳清山、林天祐(2004年9月)。策略地圖。教育資料與研究,60,114。
- 吳清山、林天祐(2004年10月)。體驗學習。教育研究月刊,126,151。
- 吳清山、林天祐(2004年11月)。國際標準組織。教育資料與研究,61,93-94。
- 吳清山、林天祐(2004年11月)。標準作業程序。教育資料與研究,61,95。
- 吳清山、林天祐(2004年11月)。全面品德管理。教育研究月刊,127,159。
- 吳清山、林天祐(2004年11月)。全面品質管理。教育研究月刊,127,160。
- 吳清山、林天祐(2004年12月)。行政倫理。教育研究月刊,128,151。
- 吳清山、林天祐(2004年12月)。評鑑倫理。教育研究月刊,128,152。
- 林天祐 (2004年12月)。教育評鑑實施過程與方法的專業化。教育資料集刊,29,27-52。
- 林天祐(2005年1月)。教師行動研究準則:普及化的基石。學校行政,35,1-16。
- 吳清山、林天祐(2005年1月)。藝術治療。教育研究月刊,129,155。
- 吳清山、林天祐(2005年1月)。讀書治療。教育研究月刊,129,156。
- 林天祐(2005年2月)。優質學校教育指標-學生學習、校園營造與資源統整。教師天地,134,32-39.
- 吳清山、林天祐(2005年2月)。友善校園。教育資料與研究,62,177。
- 吳清山、林天祐(2005年2月)。零體罰。教育資料與研究,62,178。
- 吳清山、林天祐(2005年2月)。校園霸凌。教育研究月刊,130,143。
- 吳清山、林天祐(2005年2月)。零容忍。教育研究月刊,130,144。
- 吳清山、林天祐(2005年3月)。公共關係。教育研究月刊,131,155。
- 吳清山、林天祐(2005年3月)。學校識別系統。教育研究月刊,131,156。
- 吳清山、林天祐(2005年4月)。六個標準差。教育研究月刊,132,163。
- 吳清山、林天祐(2005年4月)。SMART。教育研究月刊,132,164。
- 吳清山、林天祐(2005年4月)。SWOT分析。教育資料與研究,63,144。
- 吳清山、林天祐(2005年4月)。PDCA循環圈。教育資料與研究,63,145。
- 林天祐、謝惠如(2005年4月)。國民教育向下延伸政策理念:規劃之可行性分析。教育資料與研究,63,97-83。
- 林天祐(2005年4月)。教育研究倫理準則。教育研究月刊,132,70-86。
- 吳清山、林天祐(2005年5月)。創意領導。教育研究月刊,133,155。
- 吳清山、林天祐(2005年5月)。趨勢領導。教育研究月刊,133,156。
- 吳清山、林天祐(2005年6月)。自我應驗預言。教育研究月刊,134,155。
- 吳清山、林天祐(2005年6月)。自我應驗預言。教育研究月刊,134,156。
- 吳清山、林天祐(2005年6月)。品格教育。教育資料與研究,64,149。
- 吳清山、林天祐(2005年6月)。品德教育。教育資料與研究,64,150。
- 吳清山、林天祐(2005年7月)。人口少子化。教育研究月刊,135,155。
- 吳清山、林天祐(2005年7月)。外籍配偶子女。教育研究月刊,135,156。
- 吳清山、林天祐(2005年8月)。工作壓力。教育資料與研究,65,135。
- 吳清山、林天祐(2005年8月)。情緒勞務。教育資料與研究,65,136。
- 吳清山、林天祐(2005年8月)。組織承諾。教育研究月刊,136,159。
- 吳清山、林天祐(2005年8月)。工作滿意。教育研究月刊,136,160。
- 吳清山、林天祐(2005年9月)。後設評鑑。教育研究月刊,137,159。
- 吳清山、林天祐(2005年9月)。後設分析。教育研究月刊,137,160。
- 吳清山、林天祐(2005年10月)。競爭優勢。教育研究月刊,138,162。
- 吳清山、林天祐(2005年10月)。藍海策略。教育研究月刊,138,163。
- 吳清山、林天祐(2005年10月)。國民教育向下延伸。教育資料與研究,66,145。
- 吳清山、林天祐(2005年10月)。幼托整合。教育資料與研究,66,146。
- 吳清山、林天祐(2005年11月)。人力資本。教育研究月刊,139,144。
- 林天祐(2005年12月)。專業的教育評鑑過程與實施方法。現代教育論壇,13,376-391。
- 吳清山、林天祐(2005年12月)。社會資本。教育研究月刊,140,159。
- 吳清山、林天祐(2005年12月)。文化資本。教育研究月刊,140,160。
- 吳清山、林天祐(2005年12月)。家庭教育。教育資料與研究,67,133。
- 吳清山、林天祐(2005年12月)。高齡教育。教育資料與研究,67,134。
- 林天祐(2006年2月)。平衡傳統與現代的英國中小學。教師天地,140,4-10。
- 吳清山、林天祐(2006年1月)。個別化教學。教育研究月刊,141,142。
- 吳清山、林天祐(2006年1月)。回應性介入。教育研究月刊,141,143。
- 吳清山、林天祐(2006年2月)。一綱多本。教育資料與研究,68,241。
- 吳清山、林天祐(2006年2月)。課後輔導方案。教育研究月刊,142,155。
- 吳清山、林天祐(2006年2月)。全年教育制。教育研究月刊,142,156。
- 吳清山、林天祐(2006年3月)。資料驅動決定。教育研究月刊,143,140。
- 吳清山、林天祐(2006年4月)。垃圾桶模式。教育研究月刊,144,151-152。
- 吳清山、林天祐(2006年4月)。品質保證。教育資料與研究,69,293。
- 吳清山、林天祐(2006年5月)。向上管理。教育研究月刊,145,147。
- 吳清山、林天祐(2006年5月)。向下領導。教育研究月刊,145,148。
- 吳清山、林天祐(2006年6月)。品質保證。教育資料與研究,70,153-154。
- 吳清山、林天祐(2006年6月)。七個習慣。教育研究月刊,146,147。
- 吳清山、林天祐(2006年6月)。第八個習慣。教育研究月刊,146,148。
- 吳清山、林天祐(2006年7月)。教育政治學。教育研究月刊,147,174。
- 吳清山、林天祐(2006年8月)。科技領導。教育資料與研究,71,196-196。
- 吳清山、林天祐(2006年8月)。適性教育。教育研究月刊,148,124。
- 吳清山、林天祐(2006年9月)。教導型組織。教育研究月刊,149,148。
- 吳清山、林天祐(2006年10月)。沈靜領導。教育研究月刊,150,155。
- 吳清山、林天祐(2006年10月)。火線領導。教育研究月刊,150,156。
- 吳清山、林天祐(2006年11月)。教育落差。教育研究月刊,151,144。
- 吳清山、林天祐(2006年12月)。教育績效。教育研究月刊,152,148。
- 吳清山、林天祐(2006年12月)。靈性領導。教育資料與研究,73,179。
- 吳清山、林天祐(2007年1月)。狼性管理。教育研究月刊,153,136。
- 吳清山、林天祐(2007年2月)。區別化教學。教育研究月刊,154,172。
- 吳清山、林天祐(2007年2月)。府際關係。教育資料與研究,74,201-202。
- 吳清山、林天祐(2007年3月)。實驗教育。教育研究月刊,155,168。
- 林天祐(2007年4月)。教育資源統整的理念與策略。教師天地,147,8-14。
- 吳清山、林天祐(2007年4月)。品牌管理。教育資料與研究,75,163-164。
- 吳清山、林天祐(2007年4月)。探索教育。教育研究月刊,156,152。
- 吳清山、林天祐(2007年5月)。e化管理。教育研究月刊,157,157-158。
- 吳清山、林天祐、張素偵(2007年6月)。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之教育資源分析。教育研究月刊,158,73-88。
- 吳清山、林天祐(2007年6月)。同儕視導。教育資料與研究,76,189-190。
- 吳清山、林天祐(2007年6月)。e化學習。教育研究月刊,158,158。
- 吳清山、林天祐(2007年7月)。影響評估。教育研究月刊,159,142。
- 吳清山、林天祐(2007年8月)。浮流經驗。教育資料與研究,77,181-182。
- 吳清山、林天祐(2007年8月)。玩具圖書館。教育研究月刊,160,174。
- 吳清山、林天祐(2007年9月)。即時回饋系統。教育研究月刊,161,152。
- 林天祐(2007年10月)。專業證照對教師專業的啟示。教師天地,150,4-9。
- 吳清山、林天祐(2007年10月)。全球在地化。教育資料與研究,78,249-250。
- 吳清山、林天祐(2007年10月)。組織公民行為。教育研究月刊,162,134。
- 吳清山、林天祐(2007年11月)。月暈效應。教育研究月刊,163,155。
- 陳伯璋、程南洲、王杏慶、林天祐、楊碧雲、陳淑敏、吳萬福(2007年12月)。卷七《文教志》構想書。臺北文獻,162,243-272。
- 吳清山、林天祐(2007年12月)。流浪學童教育。教育研究月刊,164,122。
- 林天祐(2007年12月)。「一綱一本」的教育政治觀。教師天地,教育專業年特刊,48-50。
- 吳清山、林天祐(2007年12月)。課程融入教學。教育資料與研究,79,169=170。
- 吳清山、林天祐(2008年2月)。正當法律程序。教育資料與研究,80,221=222。
- 吳清山、林天祐(2008年4月)。TASA。教育研究月刊,168,164-165。
- 吳清山、林天祐(2008年4月)。永續領導。教育資料與研究,81,209-210。
- 吳清山、林天祐(2008年5月)。教育績效。教育研究月刊,169,132-133。
- 吳清山、林天祐(2008年6月)。未來學校。教育研究月刊,170,138。
- 吳清山、林天祐(2008年6月)。教育本質。教育資料與研究,82,193-194。
- 吳清山、林天祐(2008年7月)。TIMSS。教育研究月刊,171。
- 吳清山、林天祐(2008年8月)。品管機制。教育資料與研究,83,241-242。
- 吳清山、林天祐(2008年8月)。學校整併。教育研究月刊,172。
- 吳清山、林天祐(2008年9月)。教師領導。教育研究月刊,173。
- 楊思偉、林天祐(2008年9月28日)。師資培育不能補習化。中國時報,A12版。
- 吳清山、林天祐(2008年10月)。臺灣學生學習成就評量資料庫。教育資料與研究,84,185-186。
- 吳清山、林天祐(2008年10月)。學習地圖。教育研究月刊,174。
- 吳清山、林天祐(2008年11月)。讀報教育。教育研究月刊,175。
- 吳清山、林天祐(2008年12月)。家長參與。教育資料與研究,85,199-200。
- 吳清山、林天祐(2008年12月)。正向管教。教育研究月刊,176。
- 吳清山、林天祐(2009年1月)。蝴蝶效應。教育研究月刊,177。
- 吳清山、林天祐(2009年2月)。數位包容。教育資料與研究,86,199-200。
- 吳清山、林天祐(2009年2月)。長尾理論。教育研究月刊,178。
- 林天祐(2009年2月20日)。如果可以重新來過。國語日報,家庭12版。
- 吳清山、林天祐(2009年3月)。二十一世紀技能。教育研究月刊,179。
- 林天祐(2009年3月20日)。一個孩子一個樣,適性發展最重要。國語日報,家庭12版。
- 林天祐(2009年4月17日)。培養孩子運動習慣。國語日報,家庭12版。
- 吳清山、林天祐(2009年4月)。網路倫理。教育資料與研究,87,181-182。
- 吳清山、林天祐(2009年4月)。教育治理。教育研究月刊,180。
- 林天祐(2009年5月15日)。成績排名僅供參考。國語日報,家庭12版。
- 吳清山、林天祐(2009年6月)。價值教育。教育研究月刊,182,146。
- 林天祐(2009年6月12日)。吃虧就是占便宜。國語日報,家庭12版。
- 林天祐(2009年7月)。師範及教育大學的解構與重建。師資培育專業通訊,14,13。
- 吳清山、林天祐(2009年7月)。教育111。教育研究月刊,183。
- 林天祐(2009年7月10日)。培養孩子恆心與毅力。國語日報,家庭12版。
- 吳清山、林天祐(2009年8月)。第一哩。教育資料與研究,89,169-170。
- 吳清山、林天祐(2009年8月)。全球教育。教育研究月刊,184。
- 林天祐(2009年8月7日)。爸爸請多保重。國語日報,家庭12版。
- 吳清山、林天祐(2009年9月)。教育軟實力。教育研究月刊,185,137。
- 林天祐(2009年9月4日)。引導孩子生涯發展。國語日報,家庭12版。
- 吳清山、林天祐(2009年10月)。偏鄉教育。教育資料與研究,90,177-178。
- 吳清山、林天祐(2009年10月)。教育軟實力。教育研究月刊,186。
- 吳清山、林天祐(2009年11月)。行別平等教育。教育研究月刊,187。
- 吳清山、林天祐(2009年12月)。電子書包。教育資料與研究,91,161-162。
- 吳清山、林天祐(2009年12月)。甜甜圈效應。教育研究月刊,188。
- 吳清山、林天祐(2010年1月)。德國大學導入學士碩士制之檢討。教育研究月刊,189。
- 吳清山、林天祐(2010年2月)。庶民教育。教育資料與研究,92,。
- 吳清山、林天祐(2010年2月)。文化回應教學。教育研究月刊,190。
- 吳清山、林天祐(2010年3月)。專業學習社群。教育研究月刊,191。
- 林天祐(2010年3月24日)。校長遴選制度再進化。國語日報,教育13版。
- 林天祐(2010年7月28日)。國民教育M型化及時遏阻。國語日報,教育13版。
- 張憲庭、鄭可偉、林天祐(2010年9月)。校園選舉策略測量指標之建構。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6(3),183-221。
- 吳清山、林天祐(2010年9月)。教育M型化。教育研究月刊,197。
- 吳清山、林天祐(2010年10月)。繁星計畫。教育研究月刊,198。
- 吳清山、林天祐(2010年10月)。APA格式。教育資料與研究,96,147-148。
- 吳清山、林天祐(2010年11月)。教育白皮書。教育研究月刊,199。
- 吳清山、林天祐(2010年12月)。高層次思考。教育研究月刊,200。
- 吳清山、林天祐(2010年12月)。大學排名。教育資料與研究,97,129-130
- 吳清山、林天祐(2011年1月)。家長投入。教育研究月刊,201。
- 吳清山、林天祐(2011年2月)。定錨教學。教育研究月刊,202。
- 吳清山、林天祐(2011年2月)。PEST分析。教育資料與研究,98,187-188
- 吳清山、林天祐(2011年3月)。競合策略。教育研究月刊,203。
- 吳清山、林天祐(2011年4月)學術漂泊。 教育研究月刊,204。
- 吳清山、林天祐(2011年4月)教育行動。 教育研究月刊,99。
- 吳清山、林天祐(2011年6月)破窗理論。 教育研究月刊,100。
- 林天祐、鄭可偉(2011年6月)。校園選舉投票行為之研究。教育行政研究,1(1),1-42
研討會論文
- 林天祐 (2000年11月)。提高兒童閱讀興趣的策略—美國加州聖塔芭芭拉市的經驗。現代教育論壇﹕「兒童閱讀的理念與策略研討會」報告。國立教育資料館主辦﹐台北市立師範學院承辦。
- 林天祐(2000年11月)。國民中小學校長遴選過程的再建構—以台北市為例。「教育改革與轉型—領導角色、師資培育、伙伴關係」學術研討會報告。淡江大學主辦,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承辦。
- 林天祐(2003年12月)。學校經營品質管理策略。「精緻教育在臺北」研討會專題論文報告。臺北市教師研習中心主辦,臺北市教師研習中心。
- 林天祐(2004年10月)。專業的教育評鑑實施過程與方法。現代教育論壇:「教育評鑑專業化」研討會專題報告。國立教育資料館主辦﹐台北市立師範學院承辦。
- 林天祐、蔡先口(2006年12月)。中小學教學導師制度政策可行性研究。「海峽兩岸中小學教師分級與專業成長」學術研討會。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中小學校長培育及專發展中心主辦。
- 林天祐(2007年3月)。如何培育一流的學校行政人力。「現代學校行政職能、學術研討會。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台北縣政府教育局主辦。
- 林天祐、劉智豪(2007年5月)。國民小學校務自我評鑑標準作業程序建構之研究。「教育研究與人力資源發展」學術研討會,新竹市政府、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玄奘大學主辦。
- 林天祐(2008年10月)。透過親師合作提升學生學習效能:轉變中學校親師關係的思維。「2008臺北親師高峰會」,臺北市政府主辦,臺北市教師研習中心。
- 陳麗華、林天祐(2009年6月21日)。臺北市全球教育白皮書的制定緣起與內涵。發表於香港教育學院公民教育中心主辦,「公民教育全球化-亞洲視野:理想與現實」研討會。
- Chen, Li-hua & Lin ,Tien-Yu (2009, June 21). The context and content of the Taipei Municipal White Paper for Global Education. Paper presented at Invited Seminar on Globalising Citizenship Education, the Asian Perspectives: Ambitions and Realities. Held by Centre for Citizenship Education, The Hong Ko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 王保進、林天祐(2009年10月)。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校長中心校長培育與專業發展現況與展望。「2009年兩岸三地校長學學術研討會」。國立臺北教育大學主辦,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 張憲庭、鄭可偉、林天祐(2009年12月)。校園選舉策略指標之建構。「教育行政論壇學術研討會」(主持人:黃嘉雄)。國立臺北教育大學主辦,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 林天祐(2011年4月)。學校特色發展的概念與理論。載於桃園縣政府教育局(著),特色桃花園(頁21-29)。桃園市:桃園縣政府。
專書、專章、及研究報告
- 林天祐 (2000年1月)。教育行政革新。台北市:心理。
- 吳清山、林天祐、黃三吉、蔡佳霖、陳瑩如、葉芷嫻、羅銀慧(2000年3月)。國民中小學教師專業能力的評鑑與教師遴選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之研究專案(NSC 88-2418-H-133-001-F19)。
- 林天祐等(2000年7月)。台灣教育探源。台北市:國立教育資料館。
- 毛連塭、劉春榮、林天德、林天祐、陳明終等(2000年10月)。對教育部推動教育改革意見調查研究。台北市:國立教育資料館。
- 吳清山、林天祐、劉春榮、張明輝、蔡菁芝、魏利祝(2001年8月)。國民中小學校教師人力規劃研究。教育部委託專案研究報告。台北市政府教育局委託專案研究報告。
- 林天祐、王保進、林文律、張德銳、黃三吉、留素芹、張瓊月、陳瑩如(2001年10月)。臺北市國民小學校長遴選方式後設研究探討。
- 林天祐(2001年11月)。總論。載於國立教育資料館主編,中華民國教育年報(頁1-33)。臺北市:國立教育資料館。
- 楊思偉、李永吟、戴維揚、林天祐、黃三吉、蘇秀花、劉姿君等(2001年12月)。台北市國小一至六年級全面實施英語教學規劃與執行方案探討。台北市政府教育局委託專案研究報告。
- 林天祐(2002年2月)。總論。載於國立教育資料館主編,中華民國教育年報(頁1-28)。臺北市:國立教育資料館。
- 吳清山、林天祐、王保進、魏利祝、伍淑鶯、李京珍(2002年12月)。建立國民中小學校長、主任及學校行政人員之甄選、儲訓、培育、任用體系及專業證照制度之研究。教育部委託專案研究報告。
- 吳清山、林天祐(2003年4月)。教育小辭書。臺北市:五南。
- 林天祐、陳明終(2003年6月)。臺北市政府教育時組織編製及員額調整研究。台北市政府教育局委託專案研究報告。
- 吳清山、林天祐、高新建、張輝政、張素偵、高家斌(2003年7月)。十二年國教之教育資源及課程研究。教育部委託專案研究報告。
- 林天祐(2003年9月)。總論。載於國立教育資料館主編,中華民國教育年報(頁1-25)。臺北市:國立教育資料館。
- 林天祐(主編)(2003年9月)。教育行政學。臺北市:心理。
- 林天祐(主編)(2003年12月)。教育家的話。臺北市:國立教育資料館。
- 林天祐、張明輝、劉春榮(2004年1月)。臺北市高中職多元入方案之研究。台北市政府教育局委託專案研究報告。
- 毛連塭、王保進、林天祐、楊永慶、洪文向、段懿真、黃增榮、丁一顧(2004年1月)。國立大學校院經費編列基準公式建構之研究。臺北市:國立教育資料館。
- 毛連塭、林天祐、劉春榮、楊永慶、洪文向、段懿真、謝雅惠、賴阿福、譚以敬(2004年1月)。台灣地區教育資訊資源整合之研究。臺北市:國立教育資料館。
- 林天祐等著(2004年9月)。教育政治學。臺北市:心理。
- 林天祐、劉春榮、鍾才元、張素偵、王淑珍、簡蓮潔(2004年10月)。師資培育自費生獎助學金試行辦法及配套措施之研究。教育部委託專案研究報告。
- 陳明印、毛連塭、林天祐、劉春榮、楊永慶、洪文向、段懿貞、謝雅惠、賴阿福、譚以敬、張惠雯、伍淑鶯(2004年10月)。臺灣地區教育資訊資源整合之研究。臺北市:國立教育資料館。
- 林天祐(2004年9月)總論。載於國立教育資料館主編,中華民國教育年報(頁1-30)。臺北市:國立教育資料館。
- 吳清山、林天祐、董保城、張明輝、高家斌、高明秀、劉芷芸(2004年12月)。國民教育法暨國民教育法施行細則修法計畫。教育部委託專案研究報告。
- 吳清山、林天祐(2005年1月)。教育新辭書。臺北市:高等教育。
- 吳清山、劉春榮、林天祐、陳明終、黃旭均、梅瑤芳、謝雅惠、張雲龍(2005年4月)。二○○四年國民教育政策與問題調查報告。臺北市:國立教育資料館。
- 林天祐(2005年9月)總論。載於國立教育資料館主編,中華民國教育年報(頁1-29)。臺北市:國立教育資料館。
- 林天祐(主編)(2005年12月)。教育改革與教育政策。臺北市:國立教育資料館。
- 林天祐、陳鳳禧(2006年10月)總論。載於國立教育資料館主編,中華民國教育年報(頁1-29)。臺北市:國立教育資料館。
- 吳清山、林天祐(2007年6月)。教育e辭書。臺北市:高等教育。
- 林天祐、陳麗華等(2009年9月)臺北市全球教育白皮書研訂成果報告。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委託計畫。
- 林天祐、吳明清、張明輝、劉春榮、張素偵(2009年11月)臺北市優質學校評選精進計畫報告。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委託計畫。
- 林天祐、劉春榮等(2010年1月)臺北市教育白皮書(2010-2020)。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委託計畫。
- 林天祐、蔡文杰、周崇儒、李明芳、陳信良、陳姵言、蔡再祥、蔡瓊慧、鍾丰琇(2010年2月)。臺北線新住民教育政策實施現況調查研究。臺北縣政府教育局研究專案。
- 吳清山、林天祐(2010年6月)。教育e辭書(2版)。臺北市:高等教育。
- 林天祐、李麗玲、張憲庭(2011年7月)。我國教育政策綱領-師資培育。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論文指導
論文指導
- 100 余黛佳 地方政府教育行政薦任非主管人員專業能力指標建構之研究
- 99 鄭可偉 國民小學校長領導風格與校園選舉行為關係之研究:以組織文化為中介和調節變項
- 99 張憲庭 中學生學業成就潛在成長模式之研究
- 98 陳秋霞 臺北市國小學生閱讀動機與閱讀行為之研究
- 98 王美雀 空中大學學生對學校內部行銷策略滿意度之研究
- 98 汪秀華 臺北市國民中學職員對總務主任領導風格及自我工作滿意度之研究
- 98 劉燕慧 臺北市國民中小學總務主任工作壓力之研究
- 97 林廷芳 臺北市高中職學校行銷策略與學校品牌績效之研究
- 97 吳振吉 臺北市國小兼任行政教師知覺激勵因素與保健因素之研究
- 97 陳昱至 臺北市國小補校學生學習需求之研究
- 97 黃素蓮 臺北市士林區國小教師休閒活動之研究
- 97 王玉麟 邁向全球化頂尖大學政策規劃指標建構之研究
- 96 黃怡真 臺北縣市國民小學校長僕人領導行為與學校創新經營之研究
- 96 石淑旻 大學卓越政策形成之分析
- 96 王娜玲 臺北市國小校長領導行為與教師組織公民行為之研究
- 96 簡邑容 臺北市國民小學初任校長的工作困境與適應之研究
- 96 高仕杰 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組織公民行為與學校效能之研究
- 96 周崇儒 國民中小學校務評鑑專業內涵建構之研究
- 95 李淑君 國民小學外部人力資源管理指標之建構
- 95 陳佳婷 新移民子女教育政策形成之分析
- 95 陳麗秋 法國高等教育品質之研究
- 95 向芳誼 臺北市國民小學東南亞新移民子女學校適應之研究
- 95 黃木姻 桃園縣國民小學新移民基本教育現況之研究
- 95 李侑益 國民中學學生網咖行為之研究-以臺北縣某國民中學為例
- 95 卓意屏 臺北市國民小學校務自我評鑑之研究
- 95 陳映廷 國民小學校長變革領導行為與學校效能之研究—以臺北市公立國民小學為例
- 95 張巧昀 多元化師資培育政策制定過程之研究
- 95 顏杰民 臺北市國民小學校長學校行銷策略之研究
- 95 傅佳嬅 臺北縣市國民小學教師素質現況之調查研究
- 94 陳鳳禧 台灣人口結構變遷與教育發展之研究
- 94 蔡依琦 國民小學英語教育政策制定過程分析
- 94 王朝貞 桃園縣國民小學學校行銷與學校效能之研究
- 94 施炎基 臺北市國民小學實施家庭教育之研究-以家庭教育法為例
- 94 蔡若蘋 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參與發展性教學輔導初階研習及其對教學效能影響之研究
- 94 吳鳳嬌 閱讀指導與學生語文科學習之研究:以桃園縣一所國小四年級學生為例
- 94 張素偵 國民中小學校長變革領導模式之建構
- 94 莊雅萍 我國常態編班政策及其演變之研究
- 93 陳瑩燕 英國地方教育行政機關評鑑制度之研究
- 93 羅世彬 基隆市國小總務主任工作壓力之調查研究
- 93 宮文卿 國民小學行銷管理之研究-以臺北市某國民小學為例
- 93 蔡昀華 《吳子》領導思想及其在學校行政領導之啟示
- 93 陳俐吟 民國九十年至九十三年高中多元入學方案之輿論分析
- 93 黃毓瑩 國民小學教師實施隨選視訊教學之調查研究
- 93 謝惠如 國民教育向下延伸一年政策制定過程之研究
- 93 馮曉雯 知識經濟時代國民小學教師人力資源發展之研究
- 92 洪慶恩 國民中學學校行政服務品質之研究─以臺北縣某國民中學為例
- 92 陳聰明 北部地區公私立技術學院校園危機管理之研究
- 92 劉美君 桃園縣國民小學行政人員工作滿意度之研究
- 92 伍淑鶯 國民小學英語教學評鑑指標之建構
- 92 李京珍 國民小學學生數位落差現況之研究-以臺北市國民小學為例
- 92 程曉郁 國民小學知識長能力指標之研究
- 92 李佳勳 國民小學教師檢定制度之研究
- 92 陳詩添 臺北市國民小學兒童深耕閱讀計畫執行之研究
- 91 徐長安 國民小學全面品質管理與學校行政績效關係之研究-
以臺北縣為例- 91 黃秀君 知識管理在國民小學教師教學應用之研究---以臺北縣市為例
- 91 丁秋娟 臺北縣國中學生休閒活動之研究-以三重區為例
- 91 李惠敏 臺北市國民中學九年一貫課程政策執行之研究
- 91 李麗珍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服務品質之研究
- 91 洪永春 臺北縣國民小學教師評審委員會組織運作之研究
- 91 袁婷婷 國小低年級家長經營親子關係之研究-以國北師附小為例
- 91 曾嘉業 國民小學教師聘任政策之執行評估
- 91 童嘉惠 臺灣傳統戲曲學校技術及專業教師專業成長需求之研究
- 91 黃贇瑾 臺北市社區大學與協辦學校互動問題之研究
- 91 黃秀君 知識管理在國民小學教師
- 91 羅美英 技專校院學生資訊尋求行為及圖書館利用之研究-以德霖技術學院為例
- 91 蕭佑梅 國民小學學生數位差距之研究
- 91 梁淑惠 臺北縣國民小學知識管理與教師效能關係之研究
- 91 吳美玲 國民小學教師班級管教知能及其專業成長策略之研究
- 91 曾嘉業 國民小學教師聘任政策之執行評估
- 90 方慧琴 台北市實施在家自行教育之研究
- 90 李秋菊 二年制專科學生升學與就業意向之調查研究---以德霖技術學院二年制專科學生為例
- 90 李聰超 我國私立高級中等學校監督與輔導政策之研究
- 90 范秀滿 私立技術學院教育經費獎補助問題之研究
- 90 張金年 企業識別系統在國民小學應用之研究
- 90 謝雅惠 教育資訊資源整合之研究--以台北市國民小學為例
- 90 陳怡秀 國民小學實施小班教學精神計畫之研究
- 90 陳映伶 台北市國民小學資訊教育政策執行策略之研究
- 90 謝育音 臺北市家長參與教科書選用方式之研究
- 90 李郁然 台北市國小學生家庭作業現況之研究
- 90 錢彩雲 基隆市國小家長會組織功能、運作方式和校務參與之研究
- 90 簡佳珍 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組織承諾與教師效能感關係之研究
- 90 陳櫻桃 國民小學學校行政人員輔導工作全面品質管理信念研究~以台北市為例
- 89 葉芷嫻 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政策執行研究─國民中小學教育人員觀點之分析
- 89 羅銀慧 「小班、國中常態編班、國小英語教學」政策演變之研究─從郭為藩、吳京到林清江部長
- 89 韋宜青 國民小學教育選擇權政策規劃規準之研究
- 89 陳弦希 國民小學級任教師領導技巧與學生情緒智商關係之研究
- 88 黃真瑱 國民小學英語教學師資之研究
- 88 陳瑩如 國民小學教師遴選之研究
- 88 曾美娟 國民小學教師職前教育階段教育實習之研究
- 87 涂慶隆 國民小學學校教師會集體協商功能及其運作歷程之研究
- 87 呂餘慶 國民小學教育政策執行現況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 86 王玉麟 美國中小學校長培育制度在我國實施之可行性研究
- 86 趙聖秋 國民小學家長與教師親師溝通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 86 陳美言 國民小學校長教學領導與教師教學自我效能關係之研究
- 85 周崇儒 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組織承諾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
- 85 曾榮華 教師聘任政策與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士氣之研究
- 85 邱春堂 國民小學教師對開放教育政策順從性研究
- 共同指導
- 99 劉惠玲 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師會理事長會務經營及領導智慧之研究
- 92 劉智豪 國民小學校務評鑑委員評鑑專業能力指標建構之研究
- 91 潘文忠 國民中小學校長專業證照制度之研究
- 90 洪榮進 臺南縣市國小教育人員對學校公辦民營意見調查研究
治校理念
治校理念
- 壹、學校現況 本人非常榮幸於民國97年8月1日接任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校長,至今已歷三年。為學校永續發展,於民國99年8月1日提出本校99-103學年校務發展計畫,並訂定五年校務發展目標。 學校現有教育學院、人文藝術學院、理學院等3個學院,16個學系(16個學士班、15個碩士班、2個博士班),1個獨立所(1個碩士班、1個博士班),以及7個碩士學位學程。行政單位計有教務處、學生事務處、總務處、進修暨推廣教育處、研究發展處、圖書館、秘書室、人事室、會計室等9個單位,計算機與網路中心、中小學校長培育及專業發展中心、師資培育暨就業輔導中心等3個中心,以及附設實驗小學及幼稚園。 學校有博愛校區及第二校區(汀州路),主校區位於臺北市博愛特區,有優越的地理環境,面積計有44,329平方公尺,校舍總樓地板面積80,884平方公尺。空間配置提供學校行政、圖書、資訊、學生活動與教育學院、人文藝術學院及理學院之各系所使用,校區主要館場包括:行政大樓、圖書館、中正堂、科學館、藝術館、音樂館、公誠樓、勤樸樓、學生宿舍及運動休閒場地等。校園不大,但位於臺北市中樞地段,交通便捷、鬧中取靜,周圍為國內政治、經濟、教育及文化中心。新增之第二校區(汀州路)有64,900平方公尺,正辦理換地程序及都市計畫中,99年已編列預算,進行地質鑽探及先期規劃,未來校區將近11公頃,校地擴充對學校發展將帶來新機。
- 貳、第一任期績效
一、明確學校定位
領導全校師生,確立學校定位為:「重視師資培育、具有都會特色之標竿文理大學」。
二、調整學校行政組織
增設研究發展處、進修暨推廣教育處、教務處教發中心。
三、調整及增設系所
自然科學系與環境教育與資源所整併分成:應用物理暨化學系(含碩士班)、地球環境暨生物資源學系(含環境教育與資源碩士班);數學資訊教育學系(含碩士班)更名為數學系(含碩士班);資訊科學系(含碩士班)新增「碩士學位在職進修專班」;視覺藝術學系(含碩士班)新增「碩士學位在職進修專班」;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增設為學習與媒材設計學系(含碩士班)
四、協助臺北市教育政策推動
1.規劃臺北市優質學校評選方案。
2.規劃教育111認證方案。
3.規劃並執行臺北市高中校務評鑑方案。
4.規劃並執行臺北市國中校務評鑑方案。
5.規劃並執行臺北市國小校務評鑑方案。
6.規劃並執行臺北市教學輔導教師制度。
五、推動創意經營評選
辦理全國性GreaTeach & InnoSchool評選,成效斐然。
六、成立國際教育榮譽組織
成立KDP國際榮譽學會臺灣分會,並辦理國際榮譽授證活動。
七、推動策略聯盟
1.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中教育大學、屏東教育大學成立聯席會議共分享教育資源。
2.與臺北市立一女中、弘道國中、教育大學附小成立博愛學園,分享學習與教學經驗。
3.與國家圖書館、國立歷史博物館、中正文化中心等國際級社教單位成立合作聯盟。
八、設立教育大學系統總部
臺灣教育大學系統成立,本校為重要成員,將成為未來師資培育的重鎮。
九、學生素質優秀,報到率第一
大學部招收學生多數在百分等級80以上,近三年大學部新生報到率招收均在99%以上,97學年度新生報到率全國第一。
十、籌組特色教師團隊
針對教師專業與研究領域組成21項特色教師團隊,強化各研究深度及廣度,並朝跨系所及跨領域整合計畫發展。
十一、革新學校總體課程
1.積極推動中文課程大綱英文化,並建立課程大綱外審機制。
2.建構系、院、校之課程地圖,並使其網路化,以引導學生升學與就業。
十二、推動雙聯學制
與美國西南奧克拉荷馬大學及大陸華東師範大學建立雙聯學制,提供學生國外學習機會。
十三、推動國際志工活動
辦理聽障奧運志工培訓1,500人,提高國際活動能見度。
十四、辦理「背包傳情」活動:
結合全國學生志工、社福團體及企業投入,運用玩具做為教學資源, 透過玩具開啟弱勢地區兒童新的學習途徑,提升孩子學習能力,達到服務學習目標。
十五、爭取公費生名額,提高國小師培生素質
101學年取得大學部入學新生公費生名額:臺北市13人、基隆市1人、新北市、桃園市(人數尚待核定)。
十六、教師檢定率表現優異
97學年度88.3%(全國平均值75.06%)、98學年度78.2%(全國平均值63.7%)、99學年度82.8%(全國平均值63.9%),居全國領先群。
十七、提升國小、幼教及特教考取正式教師人數
97學年度64人、98學年度43人99學年度60人,表現亮麗。
十八、培育優質且具有執行力的臺北市國小校長:
1.校長培育班學生,近年來通過遴選取得校長證書者81人。
2.97學年度通過遴選15人、98學年度通過遴選18人、99學年度通過遴選18人,擔任國小校長。
十九、活絡國際學術交流姐妹校
與美洲地區西佛羅里達大學等19校、英國格拉斯哥大學、亞洲地區韓國釜山教育大學校等8校、大陸地區上海華東師範大學等6校,簽訂姐妹學校。
二十、與企業訂定產學合作
97學年度19家、98學年度22家、99學年度16家,簽訂產學合作。
二十一、建教合作表現優異
1.97學年度213件,金額為185,319,895元。
2.98學年度204件,金額為200,224,192元。
二十二、通過TTQS訓練機構品質認證
辦理各類進修推廣課程及活動深受肯定,確保推廣教育品質。
二十三、推動圖書館改建
完成圖書館改建規劃設計,將於102年發包施工。
二十四、擴增校地
積極進行第二校區(汀州路)取得、規劃與使用,擴展師生學習空間。
- 叁、學校定位
本校定位為「重視師資培育、具有都會特色之標竿文理大學」,其內涵如下:
一、學校創校百餘年以來,堅持以培育經師、人師之良師典範為核心信念,致力於培養優質之專業國小、幼教及特教師資,累積豐碩的師資培育經驗,本校的校名仍然是教育大學,具有師資培育上的傳統優勢,應發揚公誠勤樸校風,使屹立臺灣學校教育發展的源頭的本校永續經營,成為師資培育重點學校。
二、許多國際大都會皆有專屬大學,如紐約、倫敦、東京、香港等國際都市 均有城市大學,本校是唯一隸屬臺北市的教育大學,位於大臺北都會區最優越的地段,周圍為政治行政、商業經貿及文史藝術中心地帶,享有豐富的資源。大都會具有多樣、精緻、快速、包容的特質,學校除承繼百年師培外,近年來積極發展儒學、人權、文化資產教學、藝術展演、科學教育、環境教育等領域,學校有優勢在傳承文化中掌握都會特性,發展成為具有都會特色的大學。
三、學校以發展學生總量5-6千人為目標,維持小班教學、低生師比,課程上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共構,以傳統博雅教育創新價值,重視通識教與學,成為精緻化培育專業人才的現代學校。學校現有教育、人文藝術、理學三個學院,將來增設市政管理學院,並配合教育政策設立師資培育學院,使學校成為教育、人文、藝術、科普、環保、與市政管理等領域,具備中小規模、低師生比、重通識教育、重生活教育並為全住宿型的文理大學。- 肆、發展願景
以學校的定位,就學校百年來的發展狀況,並參據當今教育政策與社會環境,99-103學年階段,學校發展願景為:
「發展卓越系所,型塑亮麗校園,培育兼具知識力、通識力、社會力之現代社會領導人才」,以成為「全國一流」、「國際知名」的精緻大學。- 伍、發展目標 依據學校定位、發展願景及當今教育情境,現階段學校發展目標如下:
一、建立具有領導地位的系、所、中心
依據學校發展狀況,調整合理規模之院、系、所、學位學程;其次建立機制,用以建立標竿系、所、中心;並強化中小學校長培育與校務評鑑發展機構。
(一)調整合理規模之院、系、所、學位學程
依據教育政策、學校願景及校務發展需求、社會未來發展之考量及各項招生資訊之綜合評估,98學年度調整合理規模之院、系、所、學位學程。其後五年之規劃與執行如下:
1.99學年度在既有3個學院(含14個學系、3個獨立研究所及7個碩士學位學程)中,配合教育部將國小師資養成提升到學士後培育,著手研議成立「師資培育學院」之規劃事宜,期能擔負統籌北區師資培育之角色,以延續學校優質師資培育之薪傳;另為促進本校與大陸地區優質高等教育學府建立良好合作關係,配合教育部「階段性、檢討修正、完整配套」的招收陸生政策,向教育部提出申請陸生招生計畫,提出本校各系、所、學程之碩士班及博士班陸生招生名額。
2.100學年度在教師教學質量、生師比、校地面積符合標準的前提下,依校務發展需求,提出自然科學系與環境教育與資源所整併分成應用物理暨化學系(含碩士班)、地球環境暨生物資源學系(含環境教育與資源碩士班);數學資訊教育學系(含碩士班)更名為數學系(含碩士班)、資訊科學系(含碩士班)新增「碩士學位在職進修專班」、視覺藝術學系(含碩士班)新增「碩士學位在職進修專班」、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新增學習與媒材設計學系(含碩士班)等;調整合理規模之院、系、所、學位學程,並配合教育部招收陸生政策,申請招收本校碩士班及博士班陸生招生名額。另有關「師資培育學院」將著手進行組織與課程之試行,期能發揮學校師資培育之優質能量。
3.101學年度在教師教學質量、生師比、校地面積符合標準的前提下,依校務發展需求,提出人文藝術學院新增文創藝術產業博士學位學程、社會暨公共事務學系增設碩士班、幼兒教育學系增設碩士學位在職進修專班、音樂學系增設碩士學位在職進修專班、人文藝術學院增設公民與社會碩士學位在職進修專班、數學系增設數學教育碩士學位在職進修專班、歷史與地理學系增設碩士學位在職進修專班等,繼續配合教育部招收陸生政策,調整本校各系、所、學程碩、博士班陸生招生名額。
4.102學年度規劃增設市政管理學院,結合本校行政管理及公共行政學門,結合臺北市政府政策及發展,規劃增置具有特色的學院,繼續配合教育部招收陸生政策,調整本校各系、所、學程碩、博士班陸生招生名額。 5.103學年度規劃增設學士後專班,並申設心理諮商、語言治療博士班、環境教育博士學位學程,以符合校務發展所需。另繼續配合教育部招收陸生政策,調整本校各系、所、學程碩、博士班陸生招生名額。
(二)建立標竿系、所、中心
學校就現有的系所中心,共同討論出具有發展潛力的單位,作為學校標竿,以發揮帶動學校績效與聲望的中堅主導力量,並引導各系所提升教育品質。
1.完善之系所務及中心運作、系友聯繫、畢業生未來發展與出路(就業率及深造)、通過系所中心評鑑,可增加學生就讀意願。
2.具良好之研究發展與成果(如教師研究計畫通過數、著作、專利及研究 發表等)。
3.該系所中心能提供校外之輔導與服務,並能提升學校聲望與地位。
4.配合學校校務推動目標,選定為重點發展系所中心,並能成為該領域之學術領導團隊。
(三)強化中小學校長培育與校務評鑑發展機構
以本校中小學校長培育及專業發展中心的業務為基礎,崁入近年來發展蓬勃且績效卓著的中小學校務評鑑規劃與執行;持續辦理全國性GreaTeach & InnoSchool評選,並結合KDP國際榮譽學會臺灣分會成立暨國際榮譽授證活動,構築極具有中小學校長培育與校務評鑑發展之機構。
1.革新臺北市中小學校長培育班課程及教學,培育優質且具有執行力的中小學校長。
2.深化臺北市中小學初任校長導入方案課程,導引初任校長有效能的領導學校。
3.規劃並執行臺北市高中及國中小校務評鑑方案,提升中小學學校經營績效。
4.辦理GreaTeach & InnoSchool評選,促進中小學學校創意經營與教學。
5.結合KDP國際榮譽學會臺灣分會成立暨國際榮譽授證活動,成為國際性組織與支持機構。
6.規劃臺北市現職中小學校長專業成長方案,成為臺北市學校領導與經營的研究、培育、認證、評鑑的大本營。
二、型塑優質的亮麗校園
學校之主校區(博愛校區),規劃成為人文、藝術、科技的學習校園,並將現有優質校園與第二校區(汀州路)整體規劃,實現百年名校真實意境。
(一)推動意象建築、無障礙、歷史保存、地方特色的人文校園
1.學校圍牆興建於60年代,以學校前身為女師,以「女」字為其造型,為臺灣地區唯一有此風格之建築,也為學校特殊建築代表,見證學校之歷史發展。
2.學校各項無障礙設施符合法令規定,學校網頁亦設有無障礙環境介紹專區,98年獲得評比為特優等級,目前將進行行政大樓無障礙電梯新建工程及外牆整修工程,99年完工啟用。
3.學校於日治時代設立國語學校至今,為一非常具有歷史文化資產的校園,校內具有紀念性之石碑、城牆石及老樹均予妥善維護。
(二)建構logo形象、適當色彩、空間及植栽的藝術校園
1.學校位於博愛特區,周邊機關建築大都為日據時代磚紅色系為主,校內早期建築以白色系為主,考量校園及周邊環境之整體性,校園未來外觀整修或改建將以暖色系或磚紅色為主色系。
2.目前學校建築之建蔽率幾已達上限,校園整體規劃儘量以保留綠地為原則,讓校園景觀降低壓迫感,創造更為開放之空間。
(三)建立水電、照明、空調、消防、宿舍、教室、場館等自動化監測與管理系統的科技校園
1.學校目前已完成各大樓數位電錶監控系統。
2.空調系統更新時監測設備亦納入基本設計需求。
3.99至100年度全面更新照明為T5節能燈具,提高照度並符合節約能源政策,100年度前更新避難逃生指示燈為LED型式。
4.設立環安衛小組訂定節能政策,有效推動環境、安全及衛生措施。
5.建立校園監視系統,並設立校安中心統籌校園安全業務。
6.一般教室冷氣機設定溫度控制,溫度未達28度時不予開啟。
7.學生宿舍及音樂系學生琴房設立數位刷卡系統,經由使用者付費以達節約能源政策。
8.減低水龍頭出水量並加裝省水器材,以達節約用水要求。
(四)擁有足夠的專門教室、教學設備、生活與休憩空間、多樣活動的學習校園
學校擁有大型教室、研究生使用之小型研討室、科學實驗室、藝術系所專業教室、音樂琴房等,多功能之教室堪稱完備,每間教室皆具有高亮度單槍投影機、電腦、DVD播放機、VHS錄放影機等電化設備,滿足師生教學之需求。
勤樸樓、公誠樓露臺均設有小型休憩空間,戶外於圖書館、科學館及宿舍前亦設有小型休憩空間,提供學生駐足活動使用,於99年度暑假期間進行音樂館露臺及宿舍前榕樹下地坪整修,提供師生更優質之活動空間。
三、培養具有學術、就業競爭力的領導人才
學校發展以紮實的知識力、全人的通識力、卓越的社會力為教育目標,培養具有學術、就業競爭力的領導人才。
(一)紮實的知識力
1.師培生具備領域整合的教學專業知能
學校百年以來始終以培育國小及幼稚園師資為導向,未來校務的發展策略,不但要秉持此項優良傳統,邁向以教育為軸心的文理大學,且要培養出具備多元才華、競爭能力之師培生,並透過數位學習、跨學科連結教學知能之養成,使師培生均能整合教育專業知能,面向都會、城鎮及偏鄉地區學童之教學特性,具有承擔經師、精益求精之專業知能。
2.全校學生具有基礎專業與創新研發能力
大學是新知識與新技術的源頭,在知識經濟的全球化浪潮下,卓越學生的養成,關鍵在於學習能力、管理能力、執行能力、創新能力、研發能力等能力之良窳,全校學生將透過專業課程及特色學分學程的修習,具體掌握上述能力;學生由參與社會服務學習與產業專業實習,累積經驗知識與態度;從投入個人志業所需求的專業知能學習,發展多元智慧,提升創新研發能力。
3.關心社會公共議題,具備客觀分析與理性批判能力
大學生知識力之培養,必須理論與實際並重,不但應重視課堂知識的研習,更宜有一定程度之現實意識,透過群體教育、多元學習、人文關懷,以公正、守秩序、理性自制為現代公民之必要條件,不但關心公共事務,遵守公共道德,更彼此約束、互相尊重,秉持邏輯理性的態度,探索自然,溯本探源,發展推論的理性論辯邏輯,培養客觀、理性的批判思考能力。
4.具備地球公民的素養與全球移動的能力
專業教學目的之一,在於彰顯培育現代社會公民--地球公民素養所需之永續、多元、共存等特質,面對國際社會形塑的複雜面向及其挑戰,需具有相關知識的深度及思辨能力。在全球化時代,移動力就是競爭與適應的能力,除了專業知能外,還需要增加認識世界文化、認同族群文化差異與語言的能力,聰明地運用資訊的能力等。
(二)全人的通識力
1.具有共通基礎、旁通廣博及貫通融合的三通素養
學生具有三通的素養,首先為「共通」的基礎:培養學生的基本知識或能力;「旁通」的廣博:讓學生涉獵專業以外的領域,以免過於狹隘,以及「貫通」的融合:讓學生認識各領域知識之間的關係,避免知識的零碎化。透過上述三通之素養,提升學生對自我的認識,並在專業能力外,具備寬廣的知識背景,以發揮其專業知能,使學生能具有大學人與專業人素養的兼容並蓄。
2.具有多元語文能力與人文藝術修為
透過國文、外國語文及地方語文的課程學習、活動推動及能力檢測,提供學生學習語文的機會與良好環境,培育學生具備多元語文能力。藉由經典閱讀與人文藝術領域的通識課程,使學生對經典與人文藝術產生興趣與重視,汲取古人諸多智慧與人文藝術修為,從經典中獲得的知識、人文藝術與當代生活結合,以累積創新知識所需的概念、知識、價值觀。
3.具備邏輯思考、永續環境思維的科普能力
透過課程設計的方式,引導學生運用在數理科學領域以及資訊科學學習到之邏輯思考,深化學生整合、分析、理解的能力。培養學生關心生活生命成長與延續要題、週遭人文自然環境主題、全球發展變遷議題,由近而遠、由己身到大環境,由現在到將來,有系統的培育學生具備觀察、歸納、判斷、推論等解決問題之能力。
4.掌握事理本質與變遷,具備規劃與執行的競爭力
優質學習與生活,要能融合學科與經驗,掌握事情義理的基本性質,再因應社會環境的變遷法則,提出因應策略。易言之,競爭力就是基礎知能、規劃能力、執行能力、反思能力。要使學生明瞭競爭是紮實的、是硬功夫,需要投入努力學習與累積經驗。學習是提供學學生有參與的情境,有規劃方案的機會,有嘗試執行的試練,引導反思與修正。
(三)卓越的社會力
1.提升健康服務與運動氛圍,培育活力健康國民
透過多樣性之健康服務,以營造健康優質校園,建立正確體型意識、消除性別歧視,並藉校園之運動設施與健康促進中心的推動各類活動、健康運動與飲食習慣,提升學生體適能,促進學校成員健康行為與健康的生活型態,進而提升健康品質,並結合社區資源,透過健康教育活動及健康服務之實施,引導學生、教職員工重視健康管理,培養出身心靈兼備之健康國民。
2.培養關懷利他情懷,落實五倫人際能力
藉由參與志工活動及服務學習課程,擴大社會參與的層面,讓服務學習更具行動力。透過參與方式,從真實情境中體驗貧窮、健康、公平、正義等問題,使學生的學習場域不再侷限於課堂中,且能運用自己的所學建立和諧、利他、信任、關懷的正確服務學習態度。五倫是為人的基礎,良好的人際互動能力則是生活與生命的轉軸,透過各種學習管道,增強學生人際關係與技巧。
3.建構以負責與尊重為指標的品格能力
因應國內社會發展更趨多元化,及加強有品運動的教育內涵,推動閱讀經典,讓學生能與影響當代偉大心靈人物對話,由對話而理解,由理解而豐富自我心靈。以知識統整作為課程內容的安排原則,培養學生日常生活中以負責與尊重為價值核心,使有助於促進學生的道德發展,以培養出涵蘊道德品格的道德行為者,奠立社會的祥和與進步的基礎。
4.涵育熱誠與專長,具有完全就業的能力
根據企業調查結果,教育大學畢業生具有熱誠、負責、敦厚、盡忠職守的良好特質,深為各級學校與企業所歡迎。學校透過課程規劃與執行,紮實地培養就業的專業能力;透過機會提供與身教境教,涵融學生的態度情操;經由第一哩活動課程,引導學生有方向學習,辦理最後一哩活動課程,銜接學校教育與職場需求,務期本校畢業生,具備完全的就業能力。- 陸、具體策略
校務發展的具體策略,以下從創新組織與行政、革新課程與教學、精緻環境與設備三方面加以敘明。
一、創新組織與行政
(一)調整行政、學術組織
1.配合校務發展計畫,調整學校組織規程。
2.調整與增設校務發展所需院系所,並凸顯特色系所中心。
3.定期檢討人力配置及辦理輪調,活化行政效能。
4.建立特色系所中心發展機制,重點支持其發展,成為學校品牌。
5.為能有效的彈性運用行政人力,逐漸增加進用約用人員比例。
(二)創新行政與品管v 1.建置e化環境,整合及革新校務e化行政系統。
2.建立行政標準作業程序,以有效率的行政服務全校師生。
3.推動電話禮貌並進行抽測,以利提升服務品質。
4.逐步行政服務單一窗口化,提供人性化服務。
5.賡續辦理創新激勵營,凝聚共識並促進專業成長。
6.鼓勵業務創意提案,有效提升行政效率。
7.強化中小學校長培育與校務評鑑發展機構。
8.普化性別平等知能與作為,營造和諧安全環境。
9.辦理校務評鑑,建立學校自我改善機制。
10.辦理系所及師培自我評鑑,促進學術單位不斷改善。
二、革新課程與教學
(一)革新學校總體課程
1.積極推動中文課程大綱英文化,並建立課程大綱外審機制。
2.建構系、院、校之課程地圖,並使其網路化,以引導學生升學與就業。
3.召開學校總體課程規劃會議,解決各系所合理開課數及畢業學分數等各項議題。
4.檢討學校專業、通識及服務學習課程,注入開明的博雅教育內涵,以培育優質熱誠人才。
5.革新師資培育課程,符應國際師資培育趨勢,並因應少子化帶來衝擊。
(二)提升教師教學效能
1.建構教學優良教師輔導人才庫,提供教師諮詢服務。
2.辦理教師評鑑,促進教師反思與成長,提升教學品質。
3.辦理校內教學優良教師經驗傳承與心得分享活動。
4.修訂教學優良獎,設置教學評量優良教師、自編教材優良教師、優良數位教學教師等獎勵機制,提供多面向的優良教學價值內涵。
5.辦理教師教學、研究與服務獎勵及表揚,激勵教師優良表現。
(三)強化學生多元能力
1.開設多元學分學程課程,如法律學分學程、數位學習學分學程、英語技能學分學程、教育學程專業課程等,強化學生多元能力。
2.訂定學校校外實習課程辦法,增加學生實務經驗,並與課堂所學印證。
3.訂定學校專業證照之辦法,培養學生多元學習能力。
4.系所除了開設專業課程外,亦包含跨系、跨校之選修,同時開設輔系及雙主修課程,有助於學生之學習。
5.推動雙聯學制、國際交流、產學合作提供學生優質學習機會。
6.提供學生創意、社團參與機會,獎勵及表揚學生優秀表現。
7.辦理學生導入校園及無縫接軌就業方案,銜接學習與職業生涯。
(四)精緻環境與設備
1.擴增校舍空間
(1)規劃博愛校區圖書館規劃案,積極爭取圖書館改建工程經費。
(2)積極進行第二校區互撥相關事宜,以期解決博愛校區空間擁擠窘境。
(3)建立院系所空間設備基準,合理且公平提供教學單位發展空間。
2.美化學習空間
(1)整修行政大樓外牆,改善校園景觀。
(2)進行科學館廁所整修工程,改善學習環境。
(3)進行勤樸樓及音樂館屋頂防水工程,改善學習環境。
(4)進行操場PU面層更新工程,提升教學品質及建構安全之學習環境。
(5)編列預算賡續更新行政大樓及勤樸樓廁所整修工程。
(6)規劃藝術館外牆整修事宜。
3.e化學習空間
(1)建置專業電腦教室,設有投影機、喇叭、電子白板、電子講桌等電化設備。
(2)普通教室每間提供可上網的多媒體電腦1臺,投影機、喇叭等電化設備,及部分e化電子講桌。
(3)強化學校無線資訊平臺,提供便捷資訊資料庫的建立、流通與服務。
4.多元學習空間
(1)設置重點教室及實驗室,提供不同教學需要。
(2)設多功能教室,空間可共用。
(3)專業電腦教室亦可做一般課程使用。
(4)規劃大教室及討論型教室,提供不同學習所需。
(5)規劃與調整學生社團學習活動空間。
(6)建立合作關聯,充分利用鄰近豐富資源,讓學習走出教室。
- 柒、結語 北市教大改制迄今已經滿六年,六年來由於全體教職員生的共同努力,已經在在轉型的路上跨出穩健的腳步。本校學生素質優良、畢業生競爭力強,但在學校轉型過程當中,難免會受到媒體報導影響而心生徬徨。但是本校具有強大的優勢,未來將定位為「重視師資培育、具有都會特色之標竿文理大學」,在師資培育的理論與實務上繼續扮演關鍵性的角色,並建立卓越的系、所、學程、中心,推動雙聯學制、國際交流、產學合作提供學生優質學習機會讓同學們可以到國外合作學校進行交流學習,強化同學們的競爭力。 本校規劃了99-103學年校務發展計畫,並訂定五年校務發展目標。經過五年發展計畫第一年,第二校區已經進入整體規劃階段,並配合臺北市政府曼哈頓計劃,未來將有嶄新大學面貌;而經過一番努力,圖書館改建也列入101年度規劃案,圖書館的改建對於本校師生教學、學習將有重大助益。另本校校園環境及工程的整理,讓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覺,這要感謝所有師長以及同仁的包容、投入與指正 此外,全校師長與同仁辛苦地為本校學校校務評鑑、體育評鑑、性別平等教育評鑑、環安評鑑的艱辛準備,使其如期順利受評完成,亦充分展現校園團隊的創意與動力。如今,臺灣教育大學系統已經成立,本校為重要成員,將成為師資培育的重鎮,如公費生的培育、教材教法的研究、師資培育政策的參與等,本校師生將扮演起關鍵的角色。 未來我們的努力重點包括:繼續充實校務發展基金、提升學校行政品質、提高教師研究獎勵與補助,鼓勵學校老師到合作學校進修講學,如此可強化學校的競爭力、改善教學環境與設備(如多功能講桌、互動式電子白板)、與國外姊妹校建立雙聯學制、續辦第一哩計畫以提升學生入學準備度、繼續辦理就業博覽會加強學生就業輔導、推動學習認證與證照制度、積極規劃第二校區、加強校園環境美化、擴大辦理校友聯繫工作、本校應在教育界扮演更重要而弘遠的角色,確保師資培育的傳統優勢,發展本校成為具有綜合大學功能的單科大學、發展有特色的頂尖系所或研究中心、結合機關學校館所發展博愛學園。